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爱文网欢迎您!
当前位置:首页 > > 教学教案 > 正文

反思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

2024-02-27 10:40:19教学教案

  【导语】下面是热心网友“p76134”整理的反思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(共3篇),供大家参阅。

篇1:反思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

  这篇教材的长度和内容真是令人印象深刻,一开始我就有这样的感觉。不出所料,这确实是一篇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教材,学生们似乎无法很好地投入其中,导致学习氛围十分沉闷,他们居然对它毫无兴趣!

  在第一节课时,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字词教学上。全文中涉及到的生僻词、二类词以及四字词组多达六十多个之多,几乎整篇教材都由四字词组构成。如此繁琐的词汇显然成为了学习该教材最大的障碍!尽管艰难地学完了这些词汇,却发现学生们依然难以顺利阅读理解教材内容。于是,在梳理了一些晦涩难懂句子后进行训练,基本上才能流畅地读通全文。然而就在下课前发现,学生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仍不够清晰,需要进一步培训!幸运的是,并没有太大困难,通过紧抓住第三节过渡句进行训练,迅速理清了文章脉络层次!

  第一节课时已经颇费劲头, 第二节也并未轻松!主要原因仍在于教材内容过于庞大,无法简洁明了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。尽管体会“规模宏大”这一特点还算顺手,比如只举例“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”:我问学生我们学校有多少人?接着问道如果我们学校近20xx个人全部变成兵马俑并坐在户外,那么一个学校这么多人足够吗?再加一个学校的人数够吗?同学们笑了起来,并摇着头表示不够。我接着问道那放3个学校的人够吗?同学们更是哈哈大笑着说还不够呢!通过开心互动中, 学生形象感受到了“规模宏大”的兵马俑特点!所以这部分还算顺利, 学生也较感兴趣!

  但是, 接下来, 如何体验“个性鲜明”就成为问题!首先介绍了“类型众多”的兵马俑, 内容繁复联系紧密且无法割裂, 因此很难确定重点, 也无法采用省力省时“由扶到放”集中讲解关键段落让其他段落自行消化的教授方法!个性鲜明究竟体现在哪里呢?每段需要对比来解释, 却陷入两难:要么浮泛带过每段, 要么枯燥逐一串解每段!我未能妥善处理此问题, 最终只得抓住“一看便知”, “仿佛”, “恒常准备”等关键词语来引导同学领会兵马俑活灵活现,“惟妙惟肖”,最后再回归至核心思想“绝无仅有”!

  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中,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。描述兵马俑“神态各异”的特点时,列举了四种例子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一朗读这些例子,但每组的表现都显得平淡无奇,没有展现出“各异”“鲜明”的特点。于是我带领他们仔细品味每一个兵马俑的独特之处,唤起不同的情感体验。比如,“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”,我向学生们提问:“你们准备好了吗?”他们回答得轻描淡写,我再次高声重复:“你们准备好了吗?”此刻,大多数学生似乎有所觉悟,他们响亮回应:“准备好了!”尽管语气尚欠坚定,但当我第三次迫问:“你们准备好了吗?”时,他们的情绪开始升腾,精神振奋!在这样紧张而激动的氛围下,他们朗读那句话变得异常出色,传达出士兵们保卫祖国时的英勇豪情。这段课程在这里掀起了一波小高潮!这让我稍微感到些许安慰。

  然而总体来说,今天的课堂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艰难的,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啊!

篇2:反思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

  在苏教四下习作4中,要求针对某一话题发表独特见解——生活中经常会涌现一些引人关注的事件。让我们就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展开交流,并将其记录下来。

创新目标

  1、发现值得关注的生活事件;学习倾听他人观点,探索生活中的写作素材。

  2、深思值得我们关注之事。用爱心表达真实感受;

  3、描述自己所见所闻。

  4、了解详略并存的叙述方式,书写优秀人物对话片段,正确运用标点符号。

创意重点

  1.学会详略结合的写作技巧,注意塑造生动人物对话,准确运用标点符号。

  2.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,做一个细心体贴的人。

  这次习作中,选择恰当的话题至关重要。只有争议性强、具有普遍现实性的热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言之有理、侃侃而谈。我曾引导学生围绕“雾霾”展开讨论,从不同角度入手:雾霾究竟是何物?形成原因何在?雾霾对健康造成何种危害?如何有效预防雾霾等问题。然而效果平平。直到本次课前晨会上表扬刘睿哲同学在春游时捡到20元认真交还后,同学们反应小S同学捡到60元却私自挥霍,我灵感迸发,以此为话题确立了讨论焦点:“拣到钱是否可私吞?”在激烈辩论中,学生辨别善恶之能力得以提升。加之写作指导,使学生成篇如鱼得水,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写作障碍。

附:

  学生习作一

  捡到财物不能占为己有

  20××年4月13日,在一个原本欢快的春游中,两位同学的不诚实打破了美好氛围——他们捡到60元钱,并将其挥霍殆尽。顿时,“拣钱”成为班级广泛讨论焦点。老师于是组织了一场集体讨论会,请大家畅谈对于拣到钱后私自使用行为的看法。

  讨论拉开序幕,同学们各抒己见:有人主张拣到钱应当归还公共;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拣到就该花掉;也有人提出即使想归还但找不到失主怎么办?同时也有同学表示对失主深表同情,毕竟那笔钱可能正是他们支付医药费所需……

  徐慧妮坚定地说:“拣到钱必须归还公共,诚实与善良才是基本道德。”

  王欣仪推了推眼镜说:“无法找回失主时可以交至失物招领处!”郭子舒语重心长地说:“想象下失主此刻多么着急!万一那笔款项是他们用于支付医药费呢?你轻易挥霍就等于漠视别人需要!”

  当汝老师发问:“为何上次只有一元钱交给我,而这次的六十元却不见了呢?是因为数额增大,诱惑难以抵挡?”

  陶淳像智者般说道:“他人所有之物不能私有。即便捡到,也不能贪图财富!就如春游中赵佳琦丢失手机,幸好有心怀正直的善良人将其送至售票处。你们捡到的钱同样可以交还给老师啊!”

  ............

  古语云:“路不拾遗”。我们要拾金不昧,成为品德高尚的人,从而改善社会风气。”

  学生作文二

  60元?!

  今日春游中,一则轰动新闻传开——某位同学在洗手间门口捡得60元,并擅自据为己有。班主任汝老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探讨,整个讨论分成两派:一方认为应立刻归还给老师或警方;另一方则主张留用所得。甲方代表A强烈反对乙方代表B的做法,并指出:“若藏匿所得款项,则背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”然而乙方代表C却耸耸肩道:“无窃盗行为,‘天上掉下来、地上捡到’理所当然捡回家。放弃60元交于老师或警察实属可惜。”甲方D则义正辞严地反驳:“如果你自己丢了60元,你会作何感想?贪小失大年少何惧?”顿时全场沉默如墓,但紧接着爆发雷鸣般掌声。这掌声既是对D的敬佩亦是对甲方的尊重,更是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崇敬。金钱固非无足轻重,守住底线才能真正珍贵!

篇3:反思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

  《颐和园》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绝美风光,其文字层次分明,回环呼应,语言优美而生动,具体形象,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叹之情。课文仿佛踱步游园,按照游览路线展开叙述。

  一篇描写长廊景致;

  二则描绘万寿山美景;

  三描述昆明湖清丽景色。

  因此,我们确立了教学该课文的目标:

  1、理解作者游园顺序,掌握捕捉逐步转移景点特点来概括游记类文章要旨的方法。

  2、品读课文,学习作者运用“三点成像”手法将景物具体描绘的技巧。

  3、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,并传达出对颐和园的喜爱与赞誉之情,表达对古代劳作人民的尊敬之意。

  我与其他语文老师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,在第一节课时重点在于阅读及概括文章主旨内容,但教学内容稍显不足。鉴于我们学校有60分钟大节课时间,最终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,将第一、第二节课时目标合并为一个60分钟的大节课。从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看来,效果还算不错。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,也了解了作者采用“三点成像”手法具体描写景物的技巧,并通过朗读传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与赞美之情。下面是我对这节课进行的反思:

 一、活跃自然的课堂氛围

 这堂课上,并未限制学生需达到何种程度,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阅读、分享感受,真实交流心得想法。同学们在合作中大声讨论,在集体汇报时积极提问质疑,这是我与同学们共同收获。

二、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

  在教学过程中,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沉浸于颐和园美景之中,并随后让他们阅读课文,激发其阅读兴趣,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。这种方式让他们初步感知到颐和园之美,在逼真画面下激发了强烈兴趣。因此,在欣赏完毕后,同学们畅所欲言表达见解,并大大促进了对文本阅读的兴趣。通过全文朗读使他们初步感知到颐和园之美。

三、关注语文素养提升及知识传授

  曩昔许多语文老师总倾向于强调语文人性化,在某种程度上将一堂语文变为思辨品味之地。而在本节课上,则更关注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,并给予具体语言知识传授:

  一、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方法(游览次序 游览地点 总体印象)

  二、跃移变幻(这类人随心所欲地换换角度,不断呈现新奇景象的方式称为跃移变幻。)

  三、“三观成像”:利用三种视角捕捉的三个要点:从外部看(整体)描绘了长廊的延伸,从内部看(局部)揭示了长廊的细节,边行边赏(环境)书写了长廊的芬芳。就像一副画一样,长廊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。这种通过三方面或特征来具体描述一个景点的方法称为“三观成像”。

四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宰。

  在本堂课中,我致力于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,通过小组自主学习、探究和合作学习,在和谐民主氛围中进行交流讨论、自由发挥和想象,在多元观点碰撞与交流中体验阅读乐趣,使语文课程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。在课堂上,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。不仅引导他们理解文本内容,还帮助他们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手法,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创作,表达独特感受。

存在不足:

  尽管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获取不少知识,但对于学习困难者来说有些超负荷,难以接受。

  多媒体课件限制了学生对内容的真实把握,有些学生思维被限制在图画内容上。

  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,有些引导过于生硬,需要提高课堂控制能力。

  总之,这节课是一次全新尝试,也许将来可以提高大班时段的学习效率。教学创造空间无限。我们需要持续努力、进取,在语言世界里引领孩子积极探索、发现,并为释放潜能创造机遇,让学生成就其美丽而灿烂的生命浪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