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爱文网欢迎您!
当前位置:首页 > > 职场范文 > > 读后感 > 正文

安妮日记读后感3篇

2024-03-15 14:22:00读后感

 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3篇,以供参考。

安妮日记读后感3篇

安妮日记读后感1

  总有一天,可怕的战争会结束。到那时,我们又会变成人,而不只是犹太人。

  一

  这句话对我震撼很大,不知道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小女孩是不是安妮,如果是,她那么可爱,更让我加重了读此书的沉重感。人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,为什么有人会有如此残酷的思想,要灭绝另一种族的人呢?这太可怕,也太残忍,更加的不可理喻。

  我一篇篇日记读下去,心里不断有声音在说,是谁如此残忍,会成为一个告密者呢?他知不知道这对他们来说,那八个隐藏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?意味着死亡,残酷的死亡。

  或许就如同曾经我们嘴里的汉奸一样,好好的'一个人怎么能成为汉奸呢?

  犹太人,这个在二战中饱受摧残的民族,那个岁月里,他们有这怎样的恐惧与悲伤,这些在一个小女孩的口中娓娓道来,更让人感到了战争的残酷。

  我时常想如果没有战争,她会不会幸福的长大,期间也会有成长的烦恼,青春的叛逆,会跟妈妈吵架,会有暗自倾慕的对象,会有知心的朋友,不必整日躲在暗无天日的地方,担惊受怕,接受糟糕的食物,无法打发无聊的时光。我实在不敢想象被带到集中营的安妮会接受怎样的遭遇,太痛苦,以至于不敢稍微的想一点。

  二

  亲爱的古蒂,这是安妮对她日记的称呼,她把日记当做是自己的朋友,在那两年多漫长的躲避的岁月里,那成了他唯一的,喜欢的消遣方式。最后成为了她的爱好,我有理由相信在战争结束后她会成为一个作家,可惜那只是如果。

  我慢慢的梳理这本书给我影响深刻的地方,在她们决定躲藏之前,已经遭到了种种歧视,他们身上必须佩戴黄色的牌子,以便于一眼就能知道你是犹太人,他们不能坐公车,不能去一些公共场所,不敢离家太久,因为那样回家以后家里就会遭到洗劫,身边不断有人失踪,有人会莫名奇妙的消失,到了安妮一家不得不藏起来。

  一个自由的人,突然被限制了自由会是怎样的灭顶之灾,还是一个天真好动的孩子,但是为了活下去,又有什么办法呢?

  她应给得到母亲的宠爱,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每个人都有青春的叛逆期,与自己的父母“为敌”,可悲的是当时的环境更加剧了这一残酷性,在惶惶不可终日的躲避岁月里,这样的叛逆让她在有限的生命中,没有更多的机会,去体会母爱的伟大了,只有埋怨母亲为什么没有那么爱她。

  她应该得到了爱情,或许是那种懵懵懂懂的爱情,但看来更可贵,更迷人。两个孤独,迷茫,的心灵,可以在那样的环境里互相得到慰藉,更让人生出心疼之感。无论在什么时间,什么地点,爱情总是那么迷人,安妮的“爱情”让人心疼。

  三

  我对她们的生活,日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,而且在不断地了解中,心中不禁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问题:是不是还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过着这样的躲藏生活,没有自由,食物需要配给,洗澡得轮流来洗,而且还得找自己适合地方,虽然看起来也没有多少地方选择。

  不敢大声说话,不敢做一些大的动作以免碰到东西发出大的声音而被发现,总得找到一些新的爱好来打发那些无聊的时间。还得压抑着性子,来适应这和躲藏的环境,与这些人和平的相处。

  这些还不是更可怕的,更可怕的是每天都得提心吊胆,害怕随时会被发现,被带到更可怕的炼狱。总是看到胜利的希望,然后又在漫长的等待中看着希望幻灭。

  我想是有的,安妮只不过是那时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杀害一个缩影,或许他们比安妮的遭遇更加悲惨。那些集中营都是血淋淋的事实。

  四

  安妮,终究没有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,没有成为她口中的“人”。当我看到她最终惨死集中营,被弃尸在无人知晓的乱坟岗中,何其悲哉。一时不知,愤怒何处安放。

  愿安妮在天堂安息,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。

安妮日记读后感2

  你大概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吧?少女的日记本该是记载日常的奇思妙想,情窦初开的悸动。平凡欢乐的“流水帐”是青春期的文笔产品。却同样是日记,她的便多了一分沉痛的悲哀,但蕴涵其中更多的是令人怜惜与尊重的情感。

  初读[安妮日记],便觉得安妮是一个天生的作家,她的日记中并没有任何华彩藻饰,挚扑的言语中透露出早熟的气息,她在用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感染着读者,这便是青春的魅力。她在日记中描述的生活仿佛是我亲身经历的一般,感同身受,我触到了战争的可怕,生活的艰辛,同类的凄惨……这不是真的,很难想象,一个仅有十几岁的孩子怎能承受的住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。书一页一页的翻过,心中的痛不断牵扯——安妮的坚强,安妮的乐观,安妮的活力抚平了我心中沉积的痛。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幼芽在密室中茁壮成长。

  生活在与世隔绝,不见天日的密室中,处处不尽人意。因为战争的胁迫,在断粮的日子中,只能吃着土豆,而最不能忍受的是行动受阻,总要细心翼翼,生怕发出响声被打扫办公旧楼的清洁工发现——这样提心吊胆的生活,对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姑娘来说,比在白天逼着她上床睡觉更无法忍耐。但安妮似乎随时都能找到乐趣,在不能随意活动的日子中,她沉迷于书中。书籍让她得以喘息,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。回归现实中去,性格怪僻的牙医杜塞尔先生,她那说话带刺,没有耐心的母亲,好激动易生气的凡达恩夫妇挑剔着她的不是,她只想从父亲的眼中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,却发现他更爱的是姐姐。那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感受。可是很幸运,还有彼得——那个在她孩提时代就心生爱意的男孩。她梦见了他,这意味着她对另一个叫彼得的男孩滋生的异常情谊。一段时间的相处,两个孤单的少年,带着羞怯,走得更近了。在闲暇时,安妮总会走上阁楼,向他倾诉苦水。在日记中,安妮会写下彼得对她说的每一句赞美,并所以喜不自禁。青春中的一切都显得自然。

  失去了自由的安妮,犹如折翼的小鸟,透过窗帘后的玻璃张望着蓝天和阳光。她渴望再过一次无拘无束的生活,哪怕仅有一个星期,仅有几天,仅有一个晚上——那却只是奢望。应对种种不幸,安妮失望过,但这并不意味着绝望,她总能乐观地想:我们是幸运的,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,在别人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时,我们甚至自私地聊着“战后”。战争是如此残酷,当时仰望幸福都变成了一种“自私”的资本。在不幸中,安妮已经发现总还会剩下的美——在阳光中,在自然中,在自我的心里。她用这去寻找欢乐的自我,还有上帝,去找回那些早已失去的平衡。“只要我还活着,能看到这阳光,这无云的天空——只要这一切还在——我就不可能不幸福”。她从遥远的国度跋涉而来,为了看看世间的阳光降临到那里——虽然现实是残酷的;她从死气的天堂飞身而来,为了闻闻世间的气息降临到那里——即使生活是悲惨的。她不会一天到晚总吟苦难的诗,来寻找梦中遥远的安慰。她深信日益临近她的是完美,是欢乐,是继续幸福和学习的生活。“我很想帮帮你。”她总对彼得说。“可你一向在帮我。”他告诉她,“用你的欢乐。”不管是谁,只要她幸福,她也能令别人幸福。拥有勇气和真诚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。安妮用她的欢乐传递着幸福。

  她说她要做一个强硬的人,我想她已经成功了,多舛的命运早以压不垮她的肩膀,她用坚强负担起幸福的职责,以蓬勃朝阳的青春扼制命运的喉咙,她用她的笑容向一切的苦难挑战,向全世界宣示着自我的强大。密室中的青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,我祈祷和平,愿战争不再,愿苦难不再,愿天下的孩子能够幸福成长。

安妮日记读后感3

  前段时间,女儿阅读了《安妮日记》。我问她,读后有什么感想,她告诉我故事的大概情节。为了帮助她进一步理解日记内容,了解人物的精神品格,近期,我和她共同阅读了这本书。

  通过我俩共同阅读,我们了解到,《安妮日记》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载了小作者13岁到15岁两年多来自己的所见所闻、所想所思,事情真实,情感真切,语言朴实,充分展现了小作者的写作才华和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。这本书,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通过小作者的日记记载,真实记录了二战时期战争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,所以它不仅是当代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之作,也是学者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。这也成就了这本书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它独有的历史价值。

  读完后,我问了女儿几个问题:“你说,安妮会想到以后她的日记会变成书出版吗?为什么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13岁的小女孩有如此的天赋和才华,能够写出这么感人、这么动人、这么有影响力的传世作品?你从安妮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格?”带着这样的问题,我和女儿进行了探讨。

  作为当时13岁花季少女的安妮,本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过着自由、美好的少年生活,享受着读书、交友、摄影、运动的乐趣,而且当时她的家庭还是比较富裕的,父亲是一名商人,尽管为了躲避战争,他们举家从德国法兰克福搬迁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他父亲的公司住地,但是仍然没能逃脱战争对他们的迫害。小安妮只能每天躲在“密室”里生活,偶尔从朋友的叙述、收音机、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到了许多外面世界的消息,了解到战争给犹太人带来的悲惨命运。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,很多时候会给我们造成失望、恐惧、甚至会想到死亡,但是安妮却没有,她不但克服了战争给她和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,而且用读书和写日记的方法来战胜恐惧,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  日记中这样写到:“只要我还活着,能从布满灰尘的旧窗帘缝里看到这阳光,这无云的天空,我就不可能不幸福!”、“我常常沮丧,但从不绝望,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,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。当我抬头凝望天空,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,残酷终将结束,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,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,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: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。我仍然坚信,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……”很难想向,这样的语言出自一个13岁的小女孩的笔下。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,小作者坚持写了158篇日记,可以想象,那个年代被战争迫害的少年肯定不止安妮一个,但是为什么只有安妮会想到用读书来鼓起信念?用日记来表达向往?

  我们常说,“作家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”,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也写不出感人的作品。这是小作者被当时的生存环境“逼”出来的。可贵的是,小作者不但没有被当时暗无天日的环境吓倒,对未来失去信心,而是以乐观向上、坚定美好的心态,以少年的朝气和勇气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和向往,这是安妮不怕困难、以苦为乐的坚强性格和善于观察、善于思考的良好素质所决定的。她把吉蒂当作自己心灵对话的对象,用笔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和对战争的愤怒、对犹太人命运的担忧、对躲藏生活的观察和体悟,这是小作者的过人和伟大之处。与其说,这本书的成功,是来自于小作者精心的叙述和描写;不如说,是来自于小作者两年多来的坚持不懈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。这就是《安妮日记》带给我们的启示,也是今天的小学们应该从安妮身上学到的美好精神品格。

  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。”这是诗人顾城的诗。《安妮日记》同样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:尽管身在黑夜,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,但是在你的内心要充满对光明的渴望,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。这本书不是对黑暗的绝望,而是对光明的向往,是那个年代的安妮、更是一代安妮人向世界发出的宣言。让我们共同向安妮学习!